1月17日至2月24日,由國內(nèi)50多家文博機構眾籌數(shù)百幀狡兔題材的文物藝術品映像,在固原博物館等多地同步舉辦“大展宏‘兔’——癸卯(兔年)生肖文物圖片大聯(lián)展”。
2023年,中華傳統(tǒng)生肖紀年中的癸卯兔年如約而至。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,“兔”是一個美譽度超高的字眼,它榮膺十二生肖之列,不僅與人類的現(xiàn)實生命、未來愿景緊密關聯(lián),還兼具吐春開物、豐衣足食等吉祥意蘊。唐代詩人蔣防《白兔賦》贊其“皎如霜輝,溫如玉粹。其容炳真,其性懷仁”,諸般美德與智慧,已源源不斷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之中。
該展覽分為4個部分:生肖文化的源與流、迷蹤在曠野——自然生態(tài)中的兔、千古寄明月——歷史文化中的兔、霜輝映凡塵——民俗文化中的兔。
細品每一件“兔”文物,都會感知到美好寓意和趣事。
兔子在中國人眼里是天降祥瑞的使者,形成此義的文化元素沉淀在歷代典籍及詩詞作品中,彰顯在各類與兔相關的文物遺存中,如玉器、瓷器、青銅器、繪畫等,玉兔懷仁、瑞兔有靈、仙兔呈祥、繪兔逸趣等中國古代兔畫展現(xiàn)了豐富多彩的兔形象,生動顯現(xiàn)了中國藝術中的閑情逸趣。
該展覽“玉兔懷仁”章節(jié)的文物,表達先民對兔子生殖力的崇拜。兔子屬于雙子宮哺乳動物,一年能夠生產(chǎn)多胎,這樣特殊的生理特征使其生育能力在哺乳動物中十分突出。東漢班固《爾雅·釋獸》載:“兔子曰娩?!睆男率鲿r代開始,古人就用兔形玉器表達對生殖力的崇拜,祈求多子之福。
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十二辰中的兔子造型為兔首人身。此件玉兔手持的卻不是搗藥的玉杵,而是兩片樹葉。如果誰拾獲這片月宮中桂樹的葉子,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寶石,寓意帶來無盡的財富。
古人還通過對“玉兔搗藥”的想象,將其視為健康長壽的象征;創(chuàng)作出如“勢若脫兔”這樣的成語,借以比喻人類的聰慧敏捷。
無論是想象力還是設計感,還屬莫高窟407窟窟頂藻井中的“三連兔”。藻井中蓮花之中是3只相互追逐的兔子,3只兔子相互連接,形成了3只兔子3只耳,但單看每只兔子又都有2只耳朵的奇妙圖案,似乎整個藻井都在它們的帶動之下,旋轉了起來。
從月宮到凡塵,得益于吉祥的寓意,兔也成為民間藝術中的重要素材。古人相信卯兔是迎春的使者,在剪紙、刺繡、年畫中,亦可隨處看到兔的形象。小孩兒戴上兔頭帽,穿上虎頭鞋,門口掛上兔頭,意味著驅(qū)魔辟邪,可保平安健康。使用竹篾制作兔子燈,此燈所到之處就意味著把吉祥和好運送到了那兒。
兔年一定要提吉祥物兔兒爺。兔兒爺大約誕生于明朝中期。傳說有一年北京城里起了瘟疫,月宮中的玉兔搗藥為百姓治病祛災,人們據(jù)此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兔兒爺形象,在北方地區(qū)廣為流傳。除一身金甲紅袍、端坐于蓮花座上的正統(tǒng)兔兒爺形象外,常見的兔兒爺還分為戲曲角色型和生活型,前者臉譜穿戴、身段神氣;后者更加世俗化,貼合社會時尚,如剃頭師傅、鞋匠及賣餛飩、賣茶湯的……
從自然到文化,從天上到人間,中國人圍繞著“兔”的世代創(chuàng)造、日積月累,形成了絢爛多姿的文化寓意,并深深銘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和文化血脈里。(記者 王玉平)